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市,是一所电子信息特色明显,经济管理学科优势较强,工、理、经、管、文、法、教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高等学校。学校的前身是创建于 1956 年的杭州航空工业财经学校。经国务院批准, 1980 年设立杭州电子工业学院, 2004 年更名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校先后隶属于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和信息产业部等中央部委, 2000 年开始实行省部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是浙江省重点建设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建有下沙、文一和东岳三个校区,占地面积 2000 余亩,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 17000 余人,教职员工 2200 余人。
建校以来,逐步形成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等多种教育层次与形式并存的人才培养体系,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资格。学校下设机电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财经学院、管理学院、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电子信息学院、通信工程学院、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文学院、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和国家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等教学单位以及独立设置的信息工程学院。现有 43 个本科专业,分别隶属于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文学、法学和教育学等 7 个学科门类,其中电子信息工程等 6 个专业为国家管理专业点,软件工程等 6 个专业为浙江省重点建设专业;拥有 6 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 31 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具有同等学力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和 7 个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1996 年与原杭州大学联合申报电路与系统博士点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并开始联合招生, 2003 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单位,拥有 1 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 1 个与浙江大学共同建设的博士点。有 2 个省重中之重学科、 7 个省重点学科、 7 个部重点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不仅在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机电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专业领域形成了明显优势,而且在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学科专业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从而使学校的电子信息特色更加明显。
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力量雄厚,现有高级职称教师 497 人,有共享院士、国家“百千万人才”、浙江省特级专家等一批在各领域有杰出成就的学者在校任教,并聘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兼职教授。学校综合办学条件优良,校园硬件设施一流,建有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科技馆、体育馆、文化活动中心、国际交流中心、图书馆等,具有先进的网络信息平台,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齐全,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逾 1.6 亿元,藏书 130 余万册,电子图书 68 万册,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学习、生活、开展中外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完备的条件。
学校拥有一批特色明显、实力较强的研究机构,有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系统集成电路设计、电子商务与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特种加工、计算机应用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电子材料与器件等 8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有电工电子、计算机基础等 2 个浙江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 个浙江省科技创新公共技术平台,建有设施一流、以培养基于网络的先进制造技术人才为主的工程训练中心。学校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为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素以管理严格、学风浓郁、培养质量高著称。学生在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全国 “ 挑战杯 ” 科技作品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国内外重大科技竞赛中连创佳绩,展示了良好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较强,深受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好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在浙江省属高校中一直名列前茅。
学校科研实力雄厚,在众多领域参与并完成了一系列国家 “ 六五 ” 至 “ 十五 ” 计划重点攻关、 973” 、 “ 863” 、军事电子预研等高科技攻关和国家、省部基金科研项目,一批优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和国家发明奖、国家教学成果奖等奖励,年度科研经费逾亿元,与全国数百个企业建立了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科研工作综合指标一直稳居全国同类院校和浙江省属高校的先进行列,已成为浙江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力地支持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
学校具有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已与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爱尔兰、瑞典、丹麦、芬兰、日本、印度等国的多所知名大学及国际企业、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聘请了一批外籍专家、教授来校任教,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国外进修和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与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与德国安哈特应用科技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与印度、日本等国的大学、企业联合开展高职生实训,与十多个国家的 20 多所高校开展科研、教学等合作 , 国际化办学特点日益明显。
目前,学校各项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全体师生满怀信心,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齐心协力,为把学校建设成国内知名、特色明显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